央广网昆明5月19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从“颜值经济”迈向“科技产业”,中国花卉正加快核心技术突破。5月18日,2025月季自主创新成果推荐会在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举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集中发布1000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月季新品种,涵盖切花、景观、香型等多个方向,并同步发布两项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种植和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全面展示“云花”在育种、技术和应用端的自主创新成果。
本次大会以“千品竞放·创新未来”为主题,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与产业单位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花企、农户及电商平台代表参会,聚焦如何破解鲜花种业“卡脖子”难题,加快推进花卉“芯片”国产化。

千品亮相,自主知识产权构建“中国花库”
大会现场被誉为“月季王国”,集中展出1000余个月季新品种与优选品系,由云南花卉研究所与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等单位历时多年联合培育。这些新品涵盖东方香型、国风花型、抗病耐运、低维护景观等多个类别,突破传统品种单一、适应性差、缺乏差异化的短板,满足了电商零售、高端婚庆、城市绿化等多元市场需求。
其中,“东方香韵”系列采用茶香、果香等中国传统香调,填补了国内香型切花月季空白;“摩朵”“杏仁茶”“团甜”等新品已部分电商平台试销,市场零售价可达每束100至200元,显示出良好的市场转化潜力。
从育种到销售,此次推荐会全景呈现了月季产业的“中国智造”生态链,解码了来自斗南的“中国方案”。此次发布的“工厂化、分段式育种”,将传统育种周期缩短50%,并推出知识产权收益共享、种苗成本价8折优惠且优先扩繁、全程技术支撑等政策,加速成果转化。基于包括deepseek在内的国产大模型打造的“数字云花 AI 智能体”,整合 AI 智能专家决策平台、特色花卉精准种植模型、国产智能生产装备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花卉全生命周期智能决策系统,助力亩均效益提升20%。昆明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叶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天敌昆虫替代农药,实现化学药剂减量20%。

政产学研融合,“花芯片”落地产业链末端
自主育种要真正实现价值转化,还需贯通“最后一公里”。大会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与昆明市晋宁区、云南丰岛花卉公司、新质力农业等主体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月季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预计项目实施后,花农亩均增收可提升20%。
研究所还与花卉电商平台花伍科技签订新品种销售测试协议,利用消费者大数据精准指导新品上市,降低企业试错成本,构建“科研+市场”闭环机制。
推荐会特别向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政府赠送自主培育月季新品种“淡妆”,推动月季新品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落地,助力丽江打造“世界花园旅游目的地”。
“从‘跟跑’到‘并跑’,我们正在力争在月季育种细分领域实现‘领跑’。”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智慧花卉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蔡艳飞表示,中国花卉产业正在从“美丽外表”迈向“科技内核”,加快推动花卉种业转型升级。

科研赋能,“云花”迈向高质量发展
目前,云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2024年,斗南花卉市场交易量达141.76亿枝、交易额115.74亿元,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鲜花背后,是种源创新、技术迭代和产业协同的全面发力。
据介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正以构建全国领先的花卉种质资源库为基础,持续推进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等前沿技术,培育更加优质、耐运、适应性强的“花卉芯片”;同时推动“政科企613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品种转化与农民增收共赢。

从“美丽经济”到“幸福产业”,中国花卉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随着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不断走向市场,中国“花芯片”正在从斗南出发,绽放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