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就晓庆的画作写点文字,总是未能如愿。大概是文字凝固的时候总需要一个热烈的理由。前日晓庆与隋鹏赠我的栀子花,在今夜悄然怒放,香气香满了整个房间,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不由想起了晓庆的画。
晓庆的画,与植物有着不解之缘,确切的说,是花卉。我曾问及她为何以花卉作为创作题材,晓庆说:花卉相比于其他的事物,来的更单纯,更适合自己的性格,与花卉相处起来简单快乐,毫不费力。花儿的生命简单,而不失热烈,花儿生命的轮回总能给自己的创作带来深刻的思考。
她常说道;“炽热的感情大抵都相同,但凡到达极致,便如同滚烫的水,送者伤手,收者伤心......”的确,花开总有花落,花开让人欣喜,花落让人怜惜。因为怜惜花儿开放时的热情如火,晓庆选择了每一个花儿怒放的瞬间,并将她在宣纸上展现。晓庆的画,色彩温婉艳丽,而又透露着不敌风雨吹打的娇滴。观其画面,在体味温婉而又热情如火的娇艳背后,似乎又传达出一丝丝让人忧伤和怜惜的情愫。一个永恒的瞬间大抵如此,我们总能透过画面传达出的生命力,想象到晓庆笔下花儿前生今世的宿命,画面凝结的,也正是生命最美好的瞬间。一个画家应该画的是自己的感觉,晓庆感受到了生命的震撼,也用自己的画把对生命的敬畏表现出来。
细品晓庆的画,其中有人们对花儿由冬入春时的强烈期待,有不陷世俗洁身自好的孤傲,有对生命热烈奔放的歌颂,也有花儿将要凋零时带给人的些许哀伤。画如其人,一个专注于创作的艺术家注定不是一个熟谙世俗的交际者,她需要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才可以无所畏惧的构建自己的世外桃源,我总觉得晓庆的画在热烈的同时似乎带有一种隔世感,你若一旦专注的体味画中意境,便仿佛将自己置身入画中,进入了那个充满无限绚烂又遥不可及的梦境,纵使明知是梦,也不愿醒来。
在画风上,晓庆继承了恽南田的没骨画法,并在构图和色彩方面探索了自己的形式语言。“笔墨当随时代”,晓庆对其画作的表现形式有着深刻的思考,她的画既符合现代人对艳丽色彩的审美需求,又沉静恬淡,有着高雅的意境构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晓庆的生活很简单,教学画画,读书养花。每年冬天,她总要去南方寻一四时如春之地,写生花间趣意,春暖花开之际再回北国,这种对春天的向往如同候鸟般,总要追寻着美好而生活。晓庆说:“画画如同写日记,每幅画总要有她要表达的感受。”也许正是这样,晓庆的每幅画都神秘了起来,灵动了起来,每幅画都承载着一个让人难以解读的秘密,而我们又在对故事与秘密的猜想间沉醉画中,忘乎自我,凝结成了永恒。
丙申初夏半埂野人记于师古草堂